【屈原(离骚及全文)】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被誉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之一。全诗共370多句,2400多字,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、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黑暗的强烈不满。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离骚”一词,历来有多种解释。有的认为是“离别之愁”,有的说是“遭遇忧患”,也有人将其理解为“牢骚不平之语”。无论哪种说法,都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。他在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,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,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。
《离骚》开篇便写道: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”诗人自述出身高贵,是上古帝王的后裔,以此表明自己身份的正统性。然而,他所处的时代却是风雨飘摇、奸佞当道。面对国家的衰败和个人的失意,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无奈。
在诗中,屈原多次提到“求女”、“问卜”、“游仙”等情节,这些并非简单的幻想,而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。他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,希望得到神灵的指引,甚至愿意穿越天地去寻找理想中的国度。然而,现实却一次次将他击倒,让他感到孤独与绝望。
尽管如此,屈原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。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——“愿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!”他希望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,带领人民走向光明。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,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壮与崇高。
《离骚》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节奏感,运用了大量的比喻、夸张和象征手法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同时,它也反映了楚地文化的特色,如巫祝文化、神话传说等,使得整首诗更具神秘色彩和感染力。
总之,《离骚》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倾诉,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。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,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座丰碑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