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
- 读音tái
- 总笔画口
- 总笔画5画
- UNICODE53F0
- 五笔CKF
- 仓颉IR
- 郑码ZSJ
- 四角23600
- 笔画顺序撇折、点、竖、横折、横
基本字义
台táiㄊㄞˊ- 高平的建筑物:亭~楼阁。
- 敬辞,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~鉴。~甫。
- 像台的东西,器物的座子:井~。窗~。灯~。
- 量词:一~戏。
- 台湾省的简称:~胞。~币。
- 姓。
- 桌子、案子:写字~。
-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,称“台风”。
- 〔天~〕❶山名,在中国浙江省;❷地名,在中国浙江省。
详细解释
- 台 Tāi
〈名〉
- 地名。“台州”的简称[Taizhouprefecture]。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改海州为台州,以境内天台山得名,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。元改为路,明改为府
- 南发交广东温台。——王安石《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》
- 另见tái
国语词典
- 台
- 「台」的异体字。
- 台 tāi ㄊㄞ
- 大陆地区浙江省台州、天台山等地之台的旧读。
- 台 yí ㄧˊ
〈动〉
- 喜悦。
- 《史记·卷一三○·太史公自序》:「唐尧逊位,虞舜不台。」
〈代〉
- 我。古人称自己为「台」。
- 《书经·汤誓》:「非台小子,敢行称乱。」
- 唐·卢肇〈汉堤〉诗:「流灾降慝,天曷台怒。」
- 表示疑问的意思。相当于「何」、「什么」。
- 《书经·汤誓》:「今汝其曰:『夏罪其如台?』」
- 《后汉书·四○·班彪传下》:「罔光度而遗章,今其如台而独阙也!」
〈名〉
- 姓。如明代有台元。
康熙字典
【唐韻】與之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盈之切【正韻】延知切,𠀤音怡。【爾雅·釋詁】台,我也。【又】予也。【書·禹貢】祇台德先。【湯誓】非台小子,敢行稱亂。
又【說文】悅也。【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】唐堯遜位,虞舜不台。
又【揚子·方言】養也,晉衞燕魏曰台。
又失也,宋魯之閒曰台。
又【唐韻】土來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湯來切,𠀤音胎。【廣韻】三台星。亦作能。【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司中註】司中三能,三階也。【疏】武陵太守星傳云:三台一名天柱,上台司命爲太尉,中台司中爲司徒,下台司祿爲司空,史漢皆作三能。
又姓。北史有台氏。
又天台,山名,在會稽。
又州名。【韻會】本漢冶縣,宋爲赤城郡,唐攺台州。
又【春秋·襄十二年】莒人伐我東鄙,圍台。【註】琅邪費縣南有台亭。【釋文】台,敕才反,又音臺,一音翼之反,三音皆可讀。
又【集韻】堂來切,音臺。台背,大老也,通作鮐。【詩·大雅】黃耇台背。【箋】台之言鮐也,大老則背有鮐文。【釋文】台亦讀湯來反。
又縣名。【前漢·地理志】元菟郡上殷台縣。【又】樂浪郡蠶台縣。
又【集韻】台谷,地名。
又【集韻】祥吏切,音寺。嗣古作台。【書·舜典】舜讓于德,弗嗣。【今文尚書】作不台。
外语翻译
- 英语:platform;unit;termofaddress
- 德语:Station(S)
说文解字
說也。从口㠯聲。與之切
(臺tái)觀,四方而高者。从至从之,从高省。與室屋同意。徒哀切〖注〗𡌫、㙵,古文。䑓,俗字。
(台)說也。台說者、今之怡悅字。說文怡訓和。無悅字。今文尙書。舜讓于德不台。見漢書王莽傳、班固典引。而五帝本紀本之作舜讓于德不台懌。自序曰。唐堯遜位、虞舜不台。惠之早霣、諸吕不台。皆謂不爲百姓所悅也。古文禹貢。袛台德先。鄭注。敬悅天子之德旣先。从口。㠯聲。与之切。一部。按湯誓、高宗彤日、西伯戡黎皆云如台。殷本紀皆作柰何。釋詁台予同訓我。此皆以雙聲爲用。何予台三字雙聲也。
方言集汇
- 国际音标:tʰĄi˧˥;tʰĄi˥
- 唐代读音:*təi
- 日语读音:UTENAYOROKOBU
- 韩语罗马:THAYI
- 现代韩语:태
- 越南语:thai
- 粤语:ji4toi4
- 潮州话:tai5
- 中古音:喻以母之韻平聲飴小韻與之切三等開口;透母咍韻平聲胎小韻土來切一等開口;
- 上古音:黄侃系统:影母咍部;透母咍部;王力系统:餘母之部;透母之部;
地址:https://www.techpu.com/zidian/4520.html
总结:本页面是字典对“台”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,特别是针对起名部分,提供的参考资料包含:台的意思、台的拼音、台部首、笔画和构造、繁体字及繁体字笔画、起名分析报告、字义、相关词语、相关成语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相关诗词等。